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教学展示活动

发布时间:2025-06-05动态浏览次数:10

6 月 4 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课程教学展示活动,旨在通过展示交流与集体磨课方式,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新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教师杨莹担任主讲。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及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活动。

杨莹老师围绕“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主题进行教学展示,以列宁与毛泽东关于 “革命中心论” 的理论对比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的历史脉络。她从实践维度阐释了党从城市中心论转向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转变过程,结合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等关键史实,动态呈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理论层面,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经典著作分析,揭示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理论的形成逻辑,指出这一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突出土地革命时期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实践价值,指出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奠基意义。



校级教学督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林文泰副教授对教学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教学设计以理论对比为主线贯穿始终,具有创新性;讲授过程对城市中心论向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转变的历史逻辑分层阐释,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思维;在有限课时内精准聚焦核心知识点,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林文泰副教授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历史背景铺陈,通过补充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分析,增强学生对历史必然性的理解;二是优化讲授节奏,通过增加教学留白提升师生互动效果;三是强化理论阐释的生动性,建议结合闽西革命根据地等地域红色资源深化教学内容。



在研讨交流环节,多位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运用“学习通” 平台设置实时讨论模块,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增强课堂互动;可通过情景模拟、史料研读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理论讲授的亲和力;同时应注重语言表达的节奏感,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增强教学感染力。

此次教学展示活动通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讨的深度结合,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了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活动不仅展示了“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探索的历史价值,更通过教学方法的研讨,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提供了实践样本,对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  林媛)